DB35∕T 2201-2024 菌草制作食用菌培养料技术规范(福建省)

ID

E1FFC0D8C379435EBCEFB4CF8BB672D7

文件大小(MB)

0.51

页数:

17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4/10/20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ICS ICS ICS ICS,65.020.2065.020.2065.020.2065.020.2065.020.2065.020.2065.020.2065.020.2065.020.20,CCS CCS CCS CCS CCS,B 39B 39B 39B 39 35,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2201—2024,菌草制作食用菌培养料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edible mushroom subsrates by Juncao,2024 - 09 - 05发布,2024 - 12 - 05实施,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35/T 2201—2024,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福建正原菌草国际合作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友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顺昌新菌都菇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标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林冬梅、李晶、梁静、林占熺、曾友竞、林辉、刘朋虎、林兴生、罗海凌、张双双、苏德伟、陈晓斌、蔡杨星、郑丹、薛志香、曹秀明,DB35/T 2201—2024,1,菌草制作食用菌培养料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菌草制作食用菌培养料的生产环境、原料、配方、生产工艺及生产档案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以菌草为主料制作食用菌培养料,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NY/T 119 饲料原料 小麦麸,DB35/T 1483 菌草栽培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菌草 juncao,适宜作为食用菌、药用菌培养料的草本植物,3.2,生料 raw material substrate,未经过湿热灭菌或发酵处理的培养料,3.3,发酵料 composted substrate,经过堆积发酵的培养料,3.4,熟料 sterilized substrate,经过湿热灭菌处理的培养料,4 生产环境,4.1 选址,应选择交通便利、生产用水电有保障、通风好、远离污染源、远离居民生活区域的地点,DB35/T 2201—2024,2,4.2 布局,应结合当地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合理布局,生产区与生活区严格分开。生产区可分为:原料晒场、仓库、,粉碎车间、拌料车间、发酵车间、装袋车间、灭菌车间等,所有车间进行物理隔离并处于场地下风口,5 原料,5.1 主料,5.1.1 根据栽培的食用菌种类(见附录A),选择适宜的菌草(见附录B)作为培养料的主要原料。菌,草栽培应符合DB35/T 1483 的规定,5.1.2 应选择新鲜、洁净、无病虫害、无异味、无霉变、无腐烂的鲜菌草或含水量小于等于14%的干,菌草,5.1.3 不使用来源于污染区域、矿区栽培的菌草,5.2 辅料,应选择无病虫害、无异味、无霉变、无腐烂的辅料,包括但不限于麦麸、米糠、玉米粉、大豆粉、,畜禽粪便。其中麦麸应符合NY/T 119的规定,5.3 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6 配方,菌草制作食用菌培养料的常用配方见附录C,7 生产工艺,7.1 生料制作,7.1.1 预处理,鲜菌草或干菌草去除金属、塑料、石头等杂质后,粉碎或破碎成直径0.2 cm~0.8 cm的颗粒或碎屑,或截断成适宜长度,7.1.2 拌料,根据食用菌品种和栽培模式选择适宜的配方,按比例添加主料、辅料和水,搅拌均匀,控制培养料,含水量在60%~65%,并及时使用,7.2 发酵料制作,7.2.1 预处理,按7.1.1的规定执行,DB35/T 2201—2024,3,7.2.2 建堆,按照一层主料、一层辅料建堆。堆体高度1.5 m~1.8 m,宽度2.0 m~2.5 m,长度不限,每隔2.0 m~,3.0 m设置一个放气孔,7.2.3 一次发酵,7.2.3.1 当堆体中心温度上升到65 ℃~75 ℃时,进行第一次翻堆,7.2.3.2 发酵过程中,堆体中心温度超过75 ℃时,应进行翻堆或强制通风。控制培养料含水量在,60%~65%,pH 7.5~8.5,7.2.3.3 仅一次发酵的培养料,发酵周期35 d~40 d,翻堆3 次为宜,7.2.4 二次发酵,7.2.4.1 巴氏蘑菇、草菇、双孢蘑菇等培养料应移入室内上架,进行二次发酵,7.2.4.2 当料温上升到65 ℃~75 ℃时,继续发酵12 h~24 h;接着通过自然升温或锅炉蒸汽等方式,使料温保持60 ℃~63 ℃,持续8 h~10 h;再降温至48 ℃~52 ℃,保持5 d~7 d;最后降温至25 ℃,左右,结束发酵,将培养料混合均匀,7.2.4.3 发酵过程中,控制培养料含水量在60%~65%,pH 7.5~8.5,7.3 熟料制作,7.3.1 预处理,按7.1.1的规定执行,7.3.2 拌料,根据食用菌品种和栽培模式选择适宜的配方,按比例添加主料、辅料和水,搅拌均匀。控制培养料,含水量在60%~65%,7.3.3 装袋,根据食用菌品种,选择聚乙烯或聚……

……